首页 关于我们 影视案例 视频营销 视频制作 宣传片资讯 联系方式
QQ联系
电话联系
手机联系

“拉片”+Q&A,短视频创作的干货来了

发布时间:2023-04-09 22:06:44
发布者:
浏览次数:6309

原创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闵行短视频作为融媒体时代更流行的互联网传播方式之一,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各种节奏不断加速的时代,互联网平台及其内容生产者,都把目光聚焦在闵行短视频领域,因而,像“如何创作出爆款短视频”“创意、拍摄、剪辑、推广秘诀何在”“我适合创作哪一类短视频”这样的问题,都是令广大短视频创作爱好者关心而又困惑的问题。

近日,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上海文学艺术院在上海文艺会堂多功能厅,共同举办了一场题为“爆款短视频的策划与制作”的讲座,主讲人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创意总监、上海大学新闻学院课外实践导师、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徐晓。他独立制作的系列短视频《张江,下班了?》曾荣获2021年亚洲电视节更佳系列短片提名奖、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节作品奖和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二届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在短视频领域也一直努力作为,自从201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届短视频大赛,旨在通过举办赛事,进一步发挥用互联网思维扩大优势内容供给、助推文艺创作繁荣的积极作用。

今年3月1日,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四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二届大学生短视频大大赛也已经拉开了序幕,比赛面向全社会短视频爱好者征集作品,分为社会和高校两个竞赛单元,这次还特别设置了“新时代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两个主题专区。

短视频创作需要积累和打磨

徐晓认为,短视频没有的好和坏,只有大家一起创作,一起头脑风暴,才会诞生好作品。

徐晓介绍自己是学新闻专业的,毕业后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做过摄像,拍过新闻,做过纪录片、专题片,后来转型为编导和独立制作,后来又成为创意影像主编,带着团队做项目,目前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创意总监,负责一些重大节点的策划。

他坦言,无论是一个成熟的电视人、媒体人,还是一个短视频达人,一般都需要经历多年的积累和打磨,这是一个客观定律。如果大家有机会有条件的话,可以尝试一下独立制作,因为一旦你熟悉了视频制作的整个流程,那么即使你只承担其中一个工种,与团队的沟通也会变得非常默契,合作效率会提高很多。如此,创作一个爆款短视频的前提就成立了。

在讲座上,徐晓首先播放了他参与上海视协短视频大赛的获奖作品《张江,下班了?》。之后,以现场问答的方式,与观众分享了诸多短视频制作干货。

请谈谈制作背景,为何拍外卖小哥?

徐晓:这个短视频的制作背景是张江科创20周年,市委宣传部要求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做一个系列主题报道,条线记者牵头做三集面向电视端“大屏”的主题报道,我牵头做新媒体制作。大家当时的想法是新媒体不要做大屏版的再剪辑,一定要形成大小屏互补,要做不一样的视角、切口和选题,我就想从热度上、趣味性上、共情上做一些选择,所以才有这样一系列的选题出现。

怎样会找到外卖小哥呢?我想“张江科创”,大家印象中比较多的就是“理工男”,大家头脑风暴后发现张江晚上外卖非常多,晚上11点、12点经常还有人在点外卖,尤其是人才公寓和科技公司。对于短视频选题而言,“外卖”显然比“科创”更有吸引力,“科创”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与每个人的生活关联并不强,“外卖”的“黏性”天然就很强,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会接触这件事。

其次,我把这部片子讲述的场景都放在晚上,这是因为大家一般对白天的张江比较熟悉,比如铛铛车、地铁二号线、背双肩包的理工男……而把场景放在晚上,再叠加外卖小哥,可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差,可能传播效果会比较好。

拍摄对象如何选择,如何沟通?

徐晓:确定拍外卖小哥之后,我就问与美团、饿了么有关联的条线记者,要求找一个比较熟悉张江区域,表达比较流利的外卖小哥,起初并没奢望可以找到一个这么能说会道的。后来美团在当地站点就推荐了一位小哥,没有第二个人选,因为时间很紧,就没有再物色更多人选。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工作流程,我很重视踩点,我喜欢把重要的工作放在前面完成。确定小哥人选后,我就时间找他聊。这一集整个拍摄过程,我就用了一个晚上,好像是周日傍晚五点拍到晚上十一点半,全部拍完,没有补过镜头。踩点时间是周六晚上,从五点踩到晚上十二点,踩点时间跟拍摄时间基本是1∶1。

要和我的拍摄对象成为朋友,这是我重视踩点的原因。你跟采访对象、报道的人物一定要尽可能成为朋友,要多聊天,要创造一个轻松的情绪氛围,对方才有可能表达得比较自然。所以,周六我就请他吃饭,边吃边聊,让他说说对张江的感觉。当然小哥先天的优势比较强,他不怵镜头,可以很清晰明确地表达你想要传递的东西。在复盘整个片子取得一定成功的原因时,我觉得一是设计很重要,第二就是这个人物的选择,我的运气比较好,碰到一个能说会道的人物。我们后来拍摄的这些区域都是前一晚跟他沟通的时候交流出来的,有了这些“菜”之后,我的工作就是怎样把这些菜烧出来,如何串联、组接、把握节奏。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选人的过程。

拍摄装备有何讲究?视角如何选取?

徐晓:这个片子我是一个人拍的,没有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一是因为时间很紧,只有一个晚上,按常规要带一个摄影师去,但是因为我自己也做过摄影,我对镜头的要求还比较高,如果摄像拍完,我要看一遍,不满意的还要再拍再看,承担不起这个时间成本。其次我认为,摄影师这个“第三者”在场,会增加我和拍摄对象沟通的距离感,对快速达成与小哥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会产生影响。

器材方面,我选择的是一台微单,带两个镜头,一个16-35mm的广角,一个70-200mm的长焦,然后再配一个“小蜜蜂”,别在小哥身上,我用耳机监听。再带了一个无人机,没带灯光、脚架和稳定器。灯光本来想带的,一是实在腾不出手去举灯光,二是就带去的这些设备已经有两三包了,我把所有设备都放在小哥的外卖箱里,回家之后整个包都是外卖的味道。

另外从拍摄上,我选择了四个视角:一是我坐在小哥电瓶车后座上拍摄,是主观视角。另外我再请了一位小哥,我坐在他的后座上一路跟拍,这是第二个视角。第三个视角是我用无人机拍的张江地区的鸟瞰画面。最后一个视角就是我手持微单,在街面做长焦拍摄、广角拍摄。这样四个机位形成了整个片子的视角。

小哥的台词是预先策划好的吗?

徐晓:在聊天中,小哥跟我讲了很多故事,包括融资、估值之类大话题,也包括有时候外卖多到外卖架都放不下。当天晚上11点回去,我就把脚本写掉了,这是我的习惯。脚本不用太清晰,大概的片子构成、叙事风格、音乐需要做挑选。我拍之前音乐都挑好了,当然没有细致到对应画面,我大概挑了五六个音乐,根据叙事节奏,有抒情的,有快节奏的,素材来了之后,大概一拉就八九不离十了。

比如上来个可能先去阿里巴巴的外卖架看一看,第二个再去今日头条、抖音去看一看,第三再讲一讲你听到的故事,可能就是这样。小哥在片子里的话很多,一个是他根据我的结构提示,自己现场去讲述。像这类新闻类短视频,我们都是要基于真实的现场,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千万不能做演的假的东西,不能为了剧情效果故意去渲染,当然也不能像纪录片那样完全不加干涉。

徐老师“拉片”时间

⬆️ 这个片头只有两秒钟,但是我拍了一个小时。短视频的时代,大家一定要把好的东西、最干货的东西放在开头。我的题目叫《张江,下班了?》,意思是“没有下班”,大家还延续着火热的工作状态,他们还在科创热土上忘我地奋斗、研发。我就想用“日景和夜景”做一个切换,再加一个开灯关灯的音效,在上片名。这样短短两秒钟,就可以有三四个元素露出了。一个是交代夜晚的降临,一个是片名出来,一个是比较强的视觉对比效果。所以我先做了一个张江核心区域做了一个日景的航拍,定好位,同角度同高度,等天黑之后再飞一次,然后画面做一个叠加。就这两秒钟,但是拍摄用了一小时。

⬆️ 这个是比较有网感包装的人名条,虽然你也可以随便上一个人名条,但是这个片子的风格是比较灵动的,所以可以适当配以带网感的包装。因为短视频的时间非常短,所以上来就一定要给干货。你既然对张江很熟,号称“张江小百度”,你先得去能够说明问题的地方,七八点外卖多到连外卖架都放不下,那就可以说明问题。作品里面通常有两个可以运用的元素、你的工具:一个是画面,一个就是你的人物。我的理解一定是画面先行,能用画面解决的问题不要用多余的旁白。好的宣传片一定要有叙事,文字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两条线同时推进,达到戏剧冲突高潮,这个很重要。

⬆️ 在场景空隙的地方,要尽量传递信息,所以这些勾连出来的采访都是有用的,每句话都让它产生意义,所以“园区环境很棒”“很多无人驾驶汽车”等等都是符合我的主题的。

另外你们看这个片子,我个人的习惯不喜欢面对面坐定了采访。因为坐定采访的话,肯定是一个空间,再回到运动的场景里会产生割裂感,当然除非你是要刻意营造这种割裂感,但一般要做人物代入感比较强的作品,我喜欢把采访打碎到场景里面去。当然这样做,会导致后期剪辑的难度比坐定采访的难度大很多。所以接下来的干货就是,同一个问题我可能会问三遍五遍,在不同场景里我都会问他一遍。这样就给后期的串联增加了很多可能性,代入感也会比较强。

⬆️ 这几秒钟是带有呼吸感的节奏,一个空镜的剪辑。短视频往往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会很习惯于把大量的内容填满片子,因为你觉得素材拍了一两小时,舍不得删减,从而造成你的片子从头到尾都在讲,就会缺乏节奏感。所以适当的留白很重要,这就是短短两三秒的留白,而且这段留白要给它比较强节奏的音乐作为背景。这也是一个小技巧。

⬆️ 采访里面,我希望是那些很接地气的老百姓可以接受的话。问小哥为什么喜欢张江,他没有说张江是科创热土,只是说单子多,“哪里单子多,我就喜欢哪里”,这既是一句很有道理的大实话,也说明张江科创的一个外溢效应。所以还是要从老百姓、从受众角度去勾连你的立意,无论是采访、拍摄还是剪辑时,你都要随时问自己,你的观众要看吗?这个表达是他可以接受的吗?

㊤《乐游苏河新岸线》

㊦《诞生地的感动》

讲座后半部分,徐晓还播放了《张江,下班了?》系列的第二集《张江女神,下班了?》,以及《乐游苏河新岸线》《诞生地的感动》两部短视频作品,并就这些作品与现场观众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整场讲座始终处于台上台下的热烈互动中,跟着老师“拉片”,更是让短视频创作爱好者们获益匪浅,带着满满的干货离开文艺会堂,信心十足地投入新的创作。

文编/美编▸ 摄影▸蔡晴

原标题:《“拉片”+Q&A,短视频创作的干货来了》